仲夏,记者站在海拔1300多米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茶海山巅祥云顶,一垄垄茶树,汇聚成一道道绿浪,在山谷、山脊和山坳间涌动,延绵不绝,鼻息间尽是淡淡茶香。好一片绿色的海洋!
“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以前是靠发展养羊脱了贫,去年又承包了32亩茶园,如今,这日子越过越得劲。”沿河中寨镇三会溪村村民杨胜强说,今年春茶开采,他承包的茶园吸收务工350人次,每人每天务工收入120元左右,采摘茶青1000公斤左右,卖了15万元,除去劳务支出,收益10万元。
(资料图)
地处沿河西北部,距县城87公里,与遵义市务川接壤,最高海拔1360米,境内沟壑纵横,常年云雾迷绕,曾是当地出了名的穷乡僻壤。
转机源于2018年秋,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干部群众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扶贫号召,载满浙黔两地人民浓浓情谊的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翻越千山万水、历尽辛苦落地中寨镇三会溪、大宅和志强村。今年正式迎来第三年采摘季,“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正在这里续写。
山地连绵起伏,因势赋形、山水互映,茶园层层叠叠,郁郁葱葱、苍翠欲滴……茶园里村民们踏着轻快的节奏,带着农具在茶垄间来回穿梭,忙碌间,不知谁唱响采茶歌优美动听,形成一幅醉人的茶事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因为品质好,产量低,白茶历来就受人追捧。”杨胜强称,白茶受到中高端消费人群的喜爱,供应趋于稳定。
2021年,为破解农村合作社“空壳化”难题,激发群众增收内生动力,该镇推行“反租倒包”新模式,即村民从村集体将茶园每年每亩300元流转出来,实行家庭式精细化管护、加工,产生的收益归承包人所有,实现村民从被动务工到主动管护,提升了管护效率,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收益。
“返租倒包”茶园管理模式,即农户先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或合作社建设茶园;茶园建成后,再以每年每亩300元的承包费返租给农户;承包户负责茶园管护,并享受所承包茶园的收益权,更大程度惠及农户。
杨胜强是“白叶一号”茶园“返租倒包”受益人。杨胜强10岁时因不慎被毒蛇咬伤医治无效导致左臂截肢,但他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在不断追求胜利和让自己变得强大。
在中寨镇,像杨胜强一样受益的农户还有166户,其中脱贫户91户,承包面积4200多亩,带动培育熟悉茶产业管护及标准采茶的村民1300多人。
“自己一家人过好不算好,唯有把产业发展得更大更好,带动更多村民积极参与,大家抱团发展,共同致富,让父老乡亲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才算好。”杨胜强说,“白叶一号”生态茶实行‘返租倒包’,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今后我们将全力管护好、加工好、销售好白叶一号茶叶,不断提升茶园亩产效益,持续促进村民增收。
截至目前,全镇茶青采收60000多斤,其中白叶一号茶青采收28000多斤,群众通过采摘茶青劳务及销售茶青实现收入400余万元。
望着漫山茶树,中寨镇党委书记田洪波介绍。以获赠1200亩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为契机,中寨镇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如今茶园总面积扩大至茶叶种植覆盖11个村,面积达10800亩,其中“白叶一号”5350亩,中寨镇茶产业初投产实现亩产值1000元,总产值1000万元。
“‘白叶一号’青又青,长在茶山绿茵茵。采得茶叶来喝起,含在口中甜在心。现在政策真是好,永远不忘党的恩……”土家山歌自然淳朴,回荡在“一杯香茗坐其间”的苍翠茶园。如今,山间的小小“金叶”为这个“云中仙寨”筑起了振兴路,茶叶生产早已成为中寨2.5万茶农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这几年,我们都住上了新楼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发展茶产业。”中寨镇大宅村利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红军说,合作社劳务支出每年都在100万元左右,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沿河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截至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15.81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4.48万亩,实现产量1.38万吨,实现产值13.89亿元。
近年来,沿河不断挖掘蕴藏在绿水青山中的生态价值,牵引带动的品质农业等生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已建设农产品电商供应链云仓体系,在各乡(镇、街道)优化本区域的电商便民服务站,统筹推进各乡镇(街道)的电商工作,相关平台已嫁接并运营顺畅,引导支持农民利用快递网络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
据统计,自发展电子商务以来,该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累计已达1.4亿余元,2022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281万余元,同比增速44.12%,全省增速排名第39位,预计2023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3000万元大关。绿水青山孕育出的生态产品使该县山区民众在共建、共享、共富之路上走得愈加坚实。
山歌沿河,乌江山峡。亿万年的地壳运动,造就了沿河独一无二的颜值和气质。茫茫喀斯特地貌上,镶嵌出一块生机勃勃的生态绿洲,宛如一枚熠熠生辉的绿宝石。青山赋予了沿河绿的底色,碧水则滋润着这里的人民生命、智慧和灵气,二者是这片革命老区红色土地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在沿河城乡干部群众的眼中形成共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沿河最鲜明的底色和最宝贵的财富。“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统揽,以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为经,以发展绿色产业为纬,变生态为业态,帮助当地民众吃上生态饭、旅游饭;借力产业化融合改革,激活绿水青山的发展潜能;构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逐渐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罗洪祥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瀚泽
编辑 田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