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子怡
6月21日,
夏至已至。
(资料图)
作为一年中的第十个节气,
经过立夏、小满、芒种的蓄积,
真正的盛夏降临了。
今年的夏至更是与端午相邻,
民谚说,
“夏至端午连,旱地能划船”,
今夏的雨季,
看来要下个酣畅淋漓。
身处北纬32°31′~42°57′间的甘肃,
会度过14小时左右的漫长白天。
而在南方地区,
那些北回归线穿过的省份,
如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更是有“直面”太阳的机会,
感受垂直降临的阳光,
体验一整天的炽热。
如果在北回归线穿过的城市,
迎着夏至日的阳光,
竖起一根竿子,
就有机会看到
“立竿无影”的奇妙现象。
正是凭借夏至日特殊的日影现象,
我们的祖先,
制定了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二十四节气”。
相传,
周公曾用测定时令的工具——
土圭和木表,
测量日影的长度,
发现了一年中日影最短的“夏至”,
以及日影最长的“冬至”,
从此确定了时令变化的“主干”,
逐渐掌握了自然节律的变化规则。
现代人过盛夏,
有空调、风扇和电冰箱保驾护航,
而对于古人来说,
要想“优雅”度过夏至,
只能靠冰块融化带走热量。
古代皇帝会在夏至日“颁冰”,
发放御用冰块给大臣作为福利,
抵抗难捱的暑热季节。
古人虽然没有冰箱,
却早已具备了制作冰块的智慧。
冬天制冰提前存在冰窖中,
或者用“硝石制冰”,
利用吸热化学反应凝水为冰。
还有神奇的“热水制冰”法,
将沸水封在罐子里沉入井中,
随着井中气压的变化,
罐中水就会凝成冰块。
炎热天气最期待的环节,
就是“夏日限定”的一口凉:
凉面、凉粉、绿豆冰沙……
这些美食,
体寒者平时并不敢多吃,
在暑气最盛的一天,
就可以理直气壮多炫几口。
消夏的食物大多只需简单烹饪,
不必在厨房里热火朝天地张罗。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夏至过后,
昼渐短而夜渐长。
古人没有现代化净水系统,
井水是最常见的饮水来源,
在卫生措施难以保证的古代,
由于饮水不洁造成的种种瘟疫,
层出不穷。
那么古人如何喝上“纯净水”呢?
汉代史书记载:
“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
清除井中污泥,
引出旧水、淘换新水。
民间自夏至后开始“数九”,
南宋陆泳记载了最早的“夏九九歌谣”。
以夏至为起点,
每九天为一个九,
九九八十一天,
从盛夏一直数到秋深叶落。
酷暑煎熬时,
总是一天天数着日子过,
但真等到夏日风暴吹过,
迎面凉风习习时,
也许你又会怀念这段
绿意盎然、万物生机的时光吧。
标签: